11月23日,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高端论坛在长沙举行。论坛由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中国村落文化智库”、光明日报与中南大学共建“中国村落文化国家智库”承办。校党委副书记蒋建湘,光明日报原党委书记、原副总编辑刘伟,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鹏,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湖南省委宣传部社科工作办主任陈湘文,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张勤繁,湖南省住建厅村镇处相关负责同志,人文社科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

与会嘉宾合影
学校党委副书记蒋建湘在致辞中指出,中南大学近年来持续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发展,今年5月印发了《中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振兴行动计划纲要》,其中提出要以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为依托,强化“文科+”前沿交叉融合的重点任务。他指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通过集合多学科优势与能量,积极探索文化传承的新途径,拓展了人文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推出了大量具有学术创新、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各方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专家继续关心支持中南大学和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建湘致辞
湖南省委宣传部社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湘文介绍了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与成效,分享了在传统村落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的湖南经验。他指出,湖南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同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保护结合。陈湘文主任表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湖南省也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多方协作,共同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事业的进步。

湖南省委宣传部社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湘文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指出,保护传统村落,促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之趋。基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现实问题的分析,麻国庆教授认为要从“概念”“田野”“文化特征”“文化行政”“保护实践”,以及与“社会主义新传统”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纳入人类学的视野中进行梳理。他相信,此次会议的召开将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思考,扩展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形留乡愁。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致辞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鹏表示,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湖南正在践行“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两个融合理念,实施文物保护“六大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一批优秀的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村落是宝贵文化遗产,是游子回望的乡愁地标,更是发展乡村文旅、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湖南正在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新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经验成果,未来仍需要与各位专家学者携手前进,共同为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鹏致辞
光明日报社原党委书记、原副总编辑刘伟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以胡彬彬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师生团队,在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发展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学术界、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他指出,新时代的背景下,保护与活化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一项文化任务,更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在尊重历史、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精准把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刘伟致辞
开幕式后,举行了《乡愁里的古村落》丛书新书发布会。学校党委副书记蒋建湘与湖南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张勤繁共同为新书揭彩。张勤繁介绍了新书的出版情况,并代表出版社向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赠书。中南大学朱力教授、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湘江副刊主编曹辉分别发言。
主论坛环节,中南大学胡彬彬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教授、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湖南大学柳肃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陈进国教授、中南大学刘灿姣教授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23日下午,三个分论坛围绕“传统村落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民族艺术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三个议题展开。与会专家们围绕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于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